她是一名热爱播音如痴的女孩,也是学院推荐到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工作的综合管理员。
她盈盈一笑,让人觉得干净舒服,眼睛透着灵气的光,她就是学院信息工程系移动通讯专业2016级的优秀毕业生谭倩。

大学是最欢乐的时光
2016年夏,谭倩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新鲜与未知。
军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谭倩被分配到通讯组,认识了人文系的董新慧老师,让谭倩获得了上台播报的机会,这让原本就喜爱播音的她,感到兴奋和激动,这次机会也成为谭倩未来之路的一块“引路砖”。
军训期间,谭倩一直在通讯组播音,军训结束后,她被推荐到信息系团总支学生会文化部,继续做播音主持的工作。同时,她还加入了学院“交院之声”广播台播音部。因为高中时期,有过相同的工作经历,所以谭倩目标明确且坚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院播音员。
进入广播台时,广播台老师陈蕾对谭倩的第一印象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兔”,看着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其实很有行动力,普通话很好。
成为播音员后,谭倩一心扑在工作上。学院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她的身影,她为了排练,常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她说:“那时从不觉得辛苦,因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特别享受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份喜欢,所以只要学院有播音主持的活动,她一定会主动申请参加。
2016年的广播台刚好在创新栏目,谭倩和她的小伙伴,从荔枝电台等APP中获得灵感,准备做一类电台栏目——交院第一期微电台,内容是当时很流行的打歌榜。
当时的录音条件很简陋,用陈蕾的话来说:“和乡村广播站一样的录音设备。”想要完成面对大众的电台任务,条件相当艰苦。谭倩从着手准备到录音成稿,期间反复修改、磨合,一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电台录了两期之后便转型,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深夜电台、耕读交院等录播栏目。谭倩作为电台栏目的创始人之一,她认为喜欢一件事情必须坚持下去,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毕业是不散的离歌
毕业多年后,谭倩仍很清晰的记得自己主持过的晚会,并流畅地讲出来:建党95周年文艺汇演,2015年学院的跨年晚会,2016年信息系、汽车系的迎新晚会,2015年、2016年社团联合会迎新晚会,2017年航运系迎新晚会,2015、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演讲比赛……这些晚会见证着谭倩的播音历程,见证着她的成长。
毕业后的谭倩被邀请回到学院广播台,录一期深夜电台,她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到学校,用温柔的语调录完了这篇稿子。当时因为余光中先生去世,所以故事主题是乡愁,而谭倩从小在上海长大,中学一个人回到四川读书,她的乡愁似乎比普通人要复杂一点,电台故事以她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异乡人的故事。
因为对播音的热爱,谭倩还和朋友一起,经营了“听见-慢生活”和“闺蜜杂货铺”两个情感电台公众号。没有专业的仪器、设备,谭倩就用手机录,没有方案,她就和朋友一起策划、想稿,文字简短,但感情丰富。“工作再忙,我也不想放弃这份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