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三马”与你同在
立春已过二十余日,但空气中的寒冷并未消散。突如其来的一场细雨,淅淅沥沥一日,湿润了返校报到同学们的头发、衣服和行李。
这是开学返校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开完返校班会陆陆续续回到宿舍。晚上11点,熄灯铃声准时响起。热闹、纷杂的学院又重归于平静。
![1552569203110449.jpg QQ截图20190314212959.jpg](/__local/8/7D/4D/02D7123E17FAD140C4A14984E97_EDC2E34E_9A8E.jpg?e=.jpg)
“三马”塑像静静地站立在学院紫毫大道中央,默默地看着同学们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返回学校,有的从家里来,有的从父母工作的地方来,还有的从自己兼职或者实习的地方来,一年4次,三年12次,最后一次便是离开学校的日子。
“三马”:我们是由三匹马组成的塑像,三匹马分别代表着学院从建校至今的三个历史时期,即成马时期、白马时期、金马时期,也是学院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所凝练成的“勤俭持校、严谨治学、负重自强、求实奋进、勇创一流”精神的象征。2012年,学院60周年校庆之时,竖起了我们,从此,我和你们一起经历着交院的发展岁月。
![1552569246178581.jpg QQ截图20190314213033.jpg](/__local/3/4C/05/0611AE8497BCA21B300824DFF2B_67C1DD90_9062.jpg?e=.jpg)
学生----成长是每一个微小进步的积累
昼夜交移,早晨8点钟过后,人潮逐渐涌来,同学们抱着课本,带着朝气蓬勃、精神洋溢的面孔从“三马”身边路过。建筑工程系造价2017级3班的谭胜萍亦在人群之间,她远远的便看见了“三马”塑像。
同学们都说“三马”是如同学院吉祥物般的存在。“‘三马’啊‘三马’,你可听到了我的呼唤?若你真如听闻中所说的那样传神,可否祝福我这个学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圆满结束呢?”。
过去的已是过去,上个学期仅得到2.98绩点的事实,还是让学习绩点一向在3以上的谭胜萍有点儿难受。由于没有认真规划,大一期间也只完成了BIM等级证书,谭胜萍计划在这一学期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拿到驾照,以及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才能在三年级时心无旁骛地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加专升本考试。还要在专业技能实训中多动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安排将会占去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可是谭胜萍仍然决定从这一学期开始,多参加社会及校园活动,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丰富自己社会经验的同时,也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大学已经过去一半了,为了提高执行力,谭胜萍在手机上下了一个APP—番茄ToDo,定时锁机、设置待做事项清单,帮助自己完成计划。
![1552569271113143.jpg QQ截图20190314213052.jpg](/__local/B/BD/35/DE50CF1825A3CA6DA622F051635_6CE51ECB_D94C.jpg?e=.jpg)
教师----平凡的如此可亲可敬
“铃铃铃……”下课铃声响起。人潮再次涌来,校园中心的喷泉池把人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便要从“三马”石碉前经过。
“终于下课了,上李娇娜老师的课吸收的知识量有点儿大呢!”
“确实大,不过还好李老师比较尽职尽责,每次都板书特别多,就怕我们有哪里没有听清楚的。”
“是呀,每次她讲课都把知识剖析得十分透彻,追根溯源,她的课想学不好都难呐”
……
人潮逐渐散去,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李娇娜老师也往大门口的方向走去。
“老伙计,新学期又开始了!时间一晃,这已经是我教学的第十三个年头了。”从最初的纯手写教学到PPT授课,后来录制网课到现在大多数同学喜欢用手机软件自主学习,时代在不断变迁,科技在不断发展,教育与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为了跟上不断变化的形势,老师也在不断的努力学习,刚开始是研究PPT的制作、网课的录制,现在学校还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完成微课制作和使用,专门对老师进行了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怎样在学习平台上建立一门网课、怎样分解课程与知识点、怎样进行录屏等……不仅让知识以图像和视频等方式更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同学们随时随地的拿着手机学习,高效省事。结合网络教学,这学期让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在课前测试,课上正常讲解及随堂测试,课后完成作业及优秀作业展示等,均可以制作成网课发布在学习软件上,网课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一是避免时间太长枯燥,二是细化各个知识点,同学们不懂的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打开软件看课程,并且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这样就可以课前、课中、课后全面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每个月还会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让他们自己提醒自己努力。
“以前我关注的是考试结果,但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只有学生掌握了,老师的传授才有意义。
“三马”:40多岁的李娇娜老师,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一名专业教师,她主讲的《市政工程构造与识图》、《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深受同学们喜爱。
平日在校园,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李娇娜老师匆匆来匆匆去,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李娇娜老师的母亲卧病在床,随时需要家人照顾,李老师每天早、中、晚都要挤出时间回家照料老人,4年以来,没有耽误教学和科研,还保质保量地完成学院交给的相关任务,先后获得多次学院优秀教师、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奖、学院教学质量优秀等多个奖项。
![1552569329132288.jpg QQ截图20190314213106.jpg](/__local/0/40/40/AAF9F1FBD63D483935988D26646_18D8F700_90D2.jpg?e=.jpg)
学院---- “三马”精神融入发展血脉
随着教学楼的最后一盏灯熄灭,学校再次沉静下来。刚刚峻工的明德楼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第三教学楼还在打围施工,根据学院“十三五”规划,这里将被建成集学生实践实训、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楼;2018年,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优质院校建设开局良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验收,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档升级,迎来4700多名新生,国际留学生达237人,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6%以上,学院师生频频荣获教学及专业技能大奖,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三马”:在过去的67年里,学院经历过无数次的改变,每一次改变就像是飞蝶破茧。
学院创办于1952年,最初校名为成都交通学校,落址成都市忠烈祠坝街,直至1970年因文革停止办学,历时18载,我们把这一段叫“成马”时期。
从1974,学校恢复办学,落址眉山县白马乡,直到1983年搬迁到温江。这近十年时间,正遇“文革”后四川交通大发展,专业人才奇缺,学校培养的千余名毕业生活跃在交通建设一线,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成长,很多成为了骨干。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白马”时期。
1983年暑假,师生员工动员起来,自己动手整理、打包和装卸车,完成了学校整体从“白马”到“金马”的搬迁工作,由此开始了“金马”17年的中专办学历程,建成了国家重点中专。2001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由此迈入高等教育的领域,争取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建成国家示范高职优秀院校,2011年建成全国文明单位,2014年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试点院校,2018年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教育部验收,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现建有10系2部,开设有43个专业,在校专科生高达13000余名,学院占地10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设施先进齐全。近年来,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 学院不断拓展专业设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亦或者是学校,都在朝着一个新的方向继续前行。可是不管怎么变化,唯一有不变的,是“三马”塑像继续的陪伴,不论你是抱怨控诉或者祈祷祝福,亦或者唠叨谈心,你来说,我来听。
(文/新闻记者团 刘春梅 陈燕平 龙丽 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