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校园里涌现了一张张陌生而又亲切的面庞......
Neang socheath(中文译:林依依),一个来自柬埔寨的姑娘,今年20岁,目前就读于交院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是今年全院招收留学生最多的系部,系接纳留学生共63人,来自柬埔寨、老挝、塔吉克斯坦和蒙古四个国家。9月17日晚7点整,交院第一批留学生顺利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剩余的留学生也在10月陆续抵达, 10月29日正式行课。
记者与林依依初见时,她穿着一身正红色本族服装。依依说,来中国留学是受到叔叔的影响,叔叔是外籍留学生,他在中国呆了十年,中文说得十分顺畅,目前已在中国成家立业,成为了一名“美籍华人”。“每当听及叔叔在电话里对中国生活模式和中国大学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大学校园生活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与向往,因此我自愿申请到中国留学”林依依微笑着告诉记者。此外,留学生大多是国外教育机构或院校推荐,又或者本人自己申请,通过审核进入交院。
9月18日,是林依依入学的第一天,为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交院,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信息工程系开展了入学教育。当天,林依依与其他留学生跟随辅导员老师一起进行了住宿登记,办理了校园一卡通、电话卡等事项,老师也教会新同学们如何使用微信、QQ,还创立了班级群,以便方便各国同学之间的交流。
“这群孩子只会说些简单的汉语—‘你好’,‘再见’,‘谢谢’,英语也略懂一二,但是他们非常朴实与可爱。”谈到她的这些 “洋学生”们,信息工程系辅导员巫群珍老师的嘴角挂着微笑。
9月19日上午,系上并无安排,林依依与室友便骑车环游校园,她向记者坦言,柬埔寨的交通十分不便利,自己向往中国的“共享单车”已久,与叔叔在电话里谈论中国最有趣的事件时,必会涉及交通,当记者问林依依对中国式交通工具有何感想时,林依依目光肯定:“cool!”
晌午时分,林依依接到通知,系部将召开入学第一课,课程内容是自我介绍和取中文名。林依依这个名字由此而来。那是她第一次参观交院的教室,远比柬埔寨的大学教室宽敞明亮,虽然课程还未开始,但是她已经火力全开,准备迎接未来的校园生活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9月22日到24日,是法定的中秋假期,这是林依依首次离开亲人独在外与同学们共度佳节,也是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团圆节”。信息工程系为留学生举办了中秋晚会暨留学生九月生日派对。留学生们表演了民族舞蹈、民谣等才艺,中国同学演唱了“成都”,晚会不仅让中国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也使留学生体验到学院的关怀,从心理上更快融入交院这个大家庭。11月12日下午,信息工程系专门为2018级全体留学生举办了新生欢迎仪式暨汉语角启动仪式,除了正常汉语课程外,每天晚自习时间会有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们练习口语对话、复习汉语生词。
林依依只是众多留学生中的一员,还有许多跟她一样的外来学子揣怀着相同的梦想与信念来到交院。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伟权在交院人文艺术系已学习两月多月,他生活在一个有华裔家庭成员的环境之下,故与老师及同学的交流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他也因此非常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人文艺术系将定期组织老师们开展关于留学生语言交流的会议。对于不会汉语的留学生,学院则首先安排他们学习基础的汉语,而后进行专业课的学习。黄伟权所在的人文艺术系产品设计专业充满着浓厚的川味特色—蜀绣,陶艺,这更加大了学校传播中国文化的力度。
记者还采访到另外一位汉语水平高,并且也姓黄的留学生主人公——黄籇毅。
黄籇毅向记者坦诚,自己来中国留学前做过调查,个人是所谓的‘吃货’,尤其是四川火锅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来到中国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去尝试了,发现火锅除了舌尖上的麻辣,还有嗅觉上的盛宴,就算路过都会垂涎三尺。但是比起美食的诱惑,“好吃嘴”新同学似乎对中国历史更加感兴趣。“中国文化历史是知识与智慧的结合,是令人值得学习的,比如《大学》、《吕氏春秋》、《周易》、《史记》都是古代先祖留给后辈最珍贵的宝物,上下传承5000年之久。”这位“中国通”朋友,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娓娓道来。
“她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充满着和谐的氛围”这是黄籇毅对交院的第一印象。黄籇毅目前是运输工程系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新学涯生活开始时,黄籇毅对物流管理一窍不通,后来,通过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他逐渐对这门专业产生了兴趣。黄籇毅在采访中谈到,平时上课,自己所学课程与交院同学们的课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学院会给留学生增加一些其他汉语文化课程。“课余生活,我非常享受和同学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他们会告诉我们哪里有好玩的新鲜事物,好吃的美食,还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芝麻大的小事。”
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黄籇毅加入了运输工程系学生会文化部,他认为文化部的学长学姐们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值得学习。“我殷切的希望能在前辈们身上学习到更多书外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出国留学不止为得到一纸文凭,而是获取帮助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黄籇毅在访谈的最后告诉记者。
在这里,留学生们可以吃中国小食,交中国挚友,体验中国大学生活,学习中华文化。他们的到来,为交院平添了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欢迎这帮“大孩子”加入交院这个大家庭。希望他们能在交院以梦为载,扬帆起航。
除了留学生之外,各系留学生辅导员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经济管理系辅导员老师雷静霞自述这是第一次带留学生,虽然以前和外国人有过交流,但实际操作跟想象是有差别的,国家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以上因素都会导致双方在沟通上出现障碍。“为了使留学生更快融入学院生活和学习,学院也举办了不少文化交流活动,来增强留学生们对汉文化的喜爱。”雷老师说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长足发展。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外来学生来华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
学院为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外交流窗口,构建优质高职院校,使学院更快地走向国际化,2017年共招收20名老挝留学生。在一年的交院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汉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年5月,在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国际学生四川感知行走进凉山”系列活动中,2017级留学生朱小六以标准的普通话、充满感情的演讲、声情并茂的朗诵,获得 “我国家的中国元素”主题演讲比赛第一名;金秋十月,2017级留学生朱小六、黄一峰和骇乔生同学参加由中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大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揽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喜人成绩,我院也成为所有参赛院校中唯一一所参赛选手全部获奖的院校。
而今年学院迎接留学生总人数合计242名,分别来自蒙古、柬埔寨、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孟加拉、老挝等6个国家。学院根据留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特长,把他们安排到经管、轨道、信息、人文、建工、运输等各个系部,在完成语言学习后,他们将插入相应班级,正式开始专业学习。
(文/新闻记者团 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