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环境中,逐渐成长的他们
“竹子不是这样画的要长一点,粗一点。”“Bamboo is not painted in this way. It should be longer and coarsely.”当你从劝学楼的二楼208教室走过时,你就可以听见这样的声音传入你的耳朵。那是2018年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班的同学在上书法课。
推开教室门,讲台上站着两个老师,教书画的梅老师拿着一幅中国画正在讲解竹子的画法,国际部的王姣老师在边上做着翻译。讲台下十一个金发碧眼的同学认真地听着,他们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于5月16日上午9点抵达我院,并开始了他们的中国之旅。
这是一堂关于画竹、画鸟的中国书画基础课。
老师讲完画竹的要领后,留学生们就拿起摆在面前的文房四宝,握笔、着墨……同学们握笔的姿势并不熟练,大多都用的是握签字笔的方势,画出来的竹子也有粗有细,有的甚至没有竹节。Kealey(吉利)坐在靠窗边,一手抵着宣纸,一手拿着她的毛笔,还时不时的看看手机上那张竹子的照片。“这个竹子很难吗?为什么看你们都画不好。”老师一边看着画一边说着。“在美国并没有竹子这种植物,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怎样模仿才可以更好。”坐在第一排扎着头发的那位男生首先回答,他是班里最活泼的一个,叫宏涛。梅老师点头表示认同说:“没有实践的模仿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你们就先照着那幅图模仿吧!”。
过了一会儿,雷阳把他画好的竹子放在老师面前。老师拿着他的作品,指着那些墨点问那是什么,“Bamboo in the snow! ”老师一下笑了,将那幅画举起来对大家说,雷阳画的雪竹,可他的雪却是黑色的。大家哈哈大笑,可雷阳对他的画却很是满意。这边,吉利也画好了,她用毛笔在右下角写上自己的中文名,她的第一幅中国画便完成了。老师看到画,点点头竖起大拇指。吉利明白那是老师的表扬,她开心地笑了,露出一排白牙。老师将大家的画放在教室后面的大圆桌上,上面摆放的他们所有的书画作品,一张张翻看,每一张都有所不同,因为他们运笔能力越来越好,书画也越来越漂亮。
他们的课堂有雪后的竹子,藏起来的鸟儿,汉语课上用互相调侃的方式练习口语对话……似乎每一节课,教室里都充斥着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认真程度和创造力是真的很强,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翻译老师王姣这样说。
对于吉利而言,她最喜欢的还是茶艺课。在美国的时候,她就很喜欢喝茶,来交院之后学习了茶艺表演,以后可以给朋友和家人泡茶。她还曾向中国朋友询问有没有英文版的《茶经》,她想买一本带回美国。
下课后,吉利和朋友赶去了西南财经大学的东校门,她们和一个刚认识的交院新朋友约好去吃面。她刚进面店便问“Do you have any noodles without water?”(请问有不加水的面吗?)她的中国朋友便笑了,“看来她是想念美国的意面了。”当记者问她,你最喜欢的中国食物是什么时?她用拼音说“芥子”“芥子?”“mustard?”(芥末)“No!No!芥子!”“哦!茄子!”她还说她最接受不了的是成都的辣椒,所以她学会了“不加情。”“不加辣?”这次记者一下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吉利对于中国食物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源于辣与不辣。
在成都的这一个月她认识了两三个中国朋友,常和他们约着去咖啡馆或者一同去吃饭。她与每一个朋友的相识都是来自于各种偶然与巧合。这一个月中,她和朋友逛过成都及周边的很多地方,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乐山,吉利从未见过有71米高的佛像!当她走完整座乐山大佛后,她告诉她的中国朋友李梦:“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5月刚到学校的参观,到学习结束,吉利学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6月11日晚,她告诉记者在12日下午将会有结业典礼,她希望她的中国朋友都可以到场。那天下午吉利向大家表演的是一段藏族舞,动作熟练,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从12日的前几天他们就在抓紧排练了,希望可以为他们的中国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遇于巧合,却不负遇见的你们
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句;“噢,原来你也在这里。”大家大多把这种遇见归结为缘分。
而交院与这11位来自美国三所不同大学的汉语培训班交流生相遇也源自于这样的缘分。国际部的杨帆老师说:“美国留学生来到交院学习是一个很巧的事。其实是真的没有想到的。”这一批美国同学,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便托成都师范学院美国留学生了解是否有短期的中文培训班,可以让他们了解关于中国文化。我院基于响应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在2018年寒假时,出台了《留学生进修申请指南》。据了解,为了这样一本仅仅只有六页的小册子,国际部老师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其中包含了学院基本概况、留学生进修项目、申请条件、培训费用、申请程序五个大项,中英对照,罗列清晰。
美国学生在多方了解后,于今年3月到我院国际部了解情况,4月确定来到我院进修。
吉利告诉记者,她也是无意在她的学校了解到有这样的一个留学机会,她想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来中国感受一下中国文化,那也是她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
在美国交流生到来之前,我院国际部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课表。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中国基础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希望美国留学生可以更多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训班为期一个月,一共有28节课程,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基本课程包括民族舞、初级汉语、太极、书法、茶艺。人文系还主动为他们安排了蜀绣、陶艺这样的特色课程。“为什么他们只有上午有课?下午却没有课?”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杨帆老师回答说“课表是我们与美国那边共同商量来的,他们要求下午不排课,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到更多的地方走一走,也想多交交朋友。”而教室、教学用具、教学场所、住所等相关问题国际部也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课程教授的顺利,汉语培训班的教学老师基本都是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老师,比如拥有对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牛莉老师担任他们的初级汉语老师。从结缘到相遇,他们对老师都满怀感激,就像领队雷阳说;“学习了很多很有趣的课程,最感激的是一路陪伴的老师们。”培训班的每一个授课老师在上课时都会走到他们面前,一一指导,“约翰,你的这个画的得再高一点;尼克,写的时候用点力气;宏涛,你的这个流程不对……”
6月12日下午的结业典礼中所有参与汉语班教学的老师们表演了汉服秀。前几天,当记者来到国际部时,几位老师便在讨论要穿哪样的汉服、到那里去借、怎样表演。最后,当她们端庄地走上结业典礼的舞台时,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国汉服的风采,还有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赤诚。国际部杨帆说:“虽然短期的培训班,不计入人数,可是这对于宣传交院,让我院走出去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这对于提高交院学子的眼界和英语交流水平都是有帮助的。”眼界决定境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中外交流,就像美国班领队雷阳所说:“他在这里认识的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都带给他美好的回忆,他要载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回国。”他们将会在中美文化交流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做一名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结语:此次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班的开办,是我院2018年中外文化交流第二期活动之一,也是我院第一次开办来华留学生短期汉语培训班。从前期的准备、接待等工作,及其海外学生在我院一个月来学习到的关茶艺、太极、书法、蜀绣等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都体现出了我院有能力、并且有实力可以接待更多海外到来的留学生。培训班取得的圆满成功是我院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实践,也为我院加快建成优质高职院校提供了一次有效、有益的借鉴。从老挝留学生到英国拉夫堡学院、马来西亚、柬埔寨再到如今的美国交流生,我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意味着我院越来越国际化与包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