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 今天是: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交通报》报道我院改革开放40周年通讯

秉承“三马”精神 书写奋进之笔

——学院创建特色优质校纪实

特约记者 罗超 杨鹰

前不久,在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名单中,学院榜上有名。

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院从成都忠烈祠坝街的成都交通学校,到眉山县白马乡的四川省交通学校,再到金马鱼凫温江的学院,走过了66年风雨历程,经历了“成马”“白马”“金马”三个跌宕时期,一路抢抓机遇、创新超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中职升格为高职,再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累计为交通运输行业输送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学院秉承“勤俭持校、严谨治学、负重自强、求实奋进、勇创一流”的“三马”精神,弘扬“敬德修业、拓道致通”的校训,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功能,躬耕不辍、砥砺前行,改革举措更加得力,管理效能逐步呈现,队伍水平不断提升,人才质量更加优质,服务能力备受点赞,社会影响更为广泛。

紧密跟进转型 产教融合培育英才

学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改革之路,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进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将45个专业优化调整为35个,建成10个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院先后试点高端技术技能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现代学徒制,实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水、陆、空、信息、人文等全方位出击,构建了“行业出政策、学校搭平台、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育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先后与近200家行业高水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企入校16家,建立了包括宝马、奥迪、一汽大众等汽车品牌在内的校内外实训基地500多个。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学院对接岗位能力需求,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实现30%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行业岗位能手亲自教学,并将行业标准、岗位关键技能引入课程考核。深化课堂改革,突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课前测试、课中互动、课后测验全数字化,行业岗位能手对学生完成作品在线点评,进一步缩短了教学与行业的距离,让产教融合落到每一堂课。

学院携手行业领先企业和省内本科院校,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明确了联动原则和运行程序,总结出一套符合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目前已毕业两届学生,培养模式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联合业内领先企业,按照“学生+员工”的培养定位,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4个专业,共建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收徒”“学艺”“出师”三个环节,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

学院构建了“系—院—省—国家”四级技能比赛架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近3年,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1项、省级奖项72项。汽车工程系技能型本科学生杨文浩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喜获汽车技术项目银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学院发挥行业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组建了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行业应用研究,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牟廷敏的“大师工作室”遴选青年教师加入,大师亲手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已成为所在系部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大师工作室”还组建了“匍匐桥梁学术班”,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及寒暑假,进行实践学习和技能训练,激发优秀学生崇尚学术与技术的热情,培养交通运输行业领军型技术技能人才。大师工作室成立一年来硕果累累,先后获得部级科技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技术标准获批出版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

近年来,学院积极实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建成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为主、“创业之路”等5门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共申报41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遴选100项作为学院2018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报省教育厅立项。同时,积极协助优秀创业项目成果落地,已有3个学生创业项目和1个教师创业项目完成工商注册。

推动教学改革 科研硕果应用广泛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坚持和摸索中,学院逐渐认识到,强化教学管理必须制度建设先行。2014年,学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12项教学管理制度,完成了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政策上给予教学改革更规范严谨的把控与管理,并积极推行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改革。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狠抓高职本科学生施工现场学习,深化与设计公司合作,校企合作服务教学取得新突破。汽车工程系试点项目管理和教研室管理融合,强化专业品牌建设和学生素质培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运输工程系严格教师管理,试点毕业论文查新,严格执行顶岗实习半年,创出新成果。建筑工程系首创教风学风专题例会,系统抓学风成效显著,教学专项建设名列前茅。思政部联合信息系开展课程改革,推行“三年贯通、双标双考”,探索改革新路径。

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学院整体教学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管理更高效,手段更先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院资源配置逐年优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2亿元,学生人均实训设备1.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6亿元,实训场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

围绕行业需求,学院建设了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公路交通安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5个研究机构,新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等3个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处于全省高职院校领先水平。5年来,申报横向、纵向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研究项目60余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主动对接需求 服务行业精准到位

2012年4月28日,被称为“通往云端天梯”的四川雅西高速公路通车。从公路勘测、设计到施工,不乏学院科技服务的影子。除每年为行业一线培养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外,学院桩基实验基地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随时向行业技术人员开放,教师随时接受任务到现场指导。

近年来,学院围绕产业需求开发和推进项目,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市场、对接需求,服务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与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运管局、质检站等单位合作,共建了“道路与桥梁监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汽车检测维修技术”3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并获省教育厅批准。

强化科技服务与现代交通运输研究,与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合作,承担了《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研究》,形成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与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合作,研究和细化适用于四川省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合作申报交通运输部西部项目。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人才本土化,先后与凉山、甘孜、阿坝州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藏区“1+2”职业教育,被评为全省“9+3”免费职教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院按照“办学要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思路,积极加强与企业、院校和地方合作。如与省交通运输厅航务管理局、运管局共建航务海事培训中心和道路运输培训中心,与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共建公路建设人才培养和研发中心,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质检站共建公路水运监理试验考试培训基地。

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年培训鉴定和考试认证超过5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作为原武警交通部队在四川省唯一的教育培训基地,2011年、2012年承担了原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工程机械维修工培训任务,2012年承担了原武警交通部队后勤部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培训任务。针对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普通士兵3个层次,保持培训不间断,累计为武警交通培养官兵超过400名。

从2015年开始,学院全面开启精准扶贫工作,为金口河区、沐川县、雷波县、通江县、苍溪县、白玉县开展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技术服务、访贫问苦等精准扶贫工作,并选派6名优秀教师干部赴通江、白玉等地深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已为扶贫地区开展工程机械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公路养护、交通执法等业务培训26期,累计培训1310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44户160人,已脱贫14户49人,今年力争让29户106人脱贫。

出国门求合作 国际交流再上台阶

2017年10月21日,学院迎来第一批老挝留学生,这是学院积极开辟国际市场14年来的沉淀积累。

2001年,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合作,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2007年,双方建设联合办学专业,将北美先进的职教模式和理念引入学院。目前,该专业连续招收了7届共313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师资互访、学生互换等校际交流活动,交流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成果,招收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留学生,建立了合作协调委员会等一系列项目,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目前,学院2018级留学生新生已报到239名。

学院先后与美国卡特、日本小松、瑞典沃尔沃等工程机械领域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新加坡IMI集团斯比泰公司合作,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定向班培养;与芬兰磨卡公司合作,实施订单班培养;积极与海外培训机构联系,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教师海外培训项目。

除了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学院还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能动手、会操作的特点,通过参与援建国家海外建设项目,为师生提供更广泛的锻炼机会。2017年,学院派出1名教师和1名学生,远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莫桑比克参加援建,对马普托—卡滕贝大桥进行桥梁塔偏、位移、沉降等监控测量。

文化育人不辍 潜移默化提升素养

走进学院会发现,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景观改造越来越优化,校园“颜值”大幅提升。

近年来,学院校园环境明显改善:碧玉砚池再添新景,“鱼凫”号多功能教学实训船投入使用,体育场馆弘毅馆华丽开馆,校园主干道标志性景观、运动场重换新颜,多处休憩点方便师生。

在校园设计和布局中,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凝练总结的大学精神、校训、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等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如在校园紫毫广场中心,竖起了象征学院发展历史节点与精神的“三马”雕塑,并将“三马精神”与“三马赞”镌刻其上,作为学院文化的核心内容,予以展示和弘扬。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党建和思政工作特色鲜明。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学院作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唯一代表,作了题为《创新党建联动机制 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发言,在全国引起反响。

据介绍,学院全面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七彩工程”特色鲜明:以赤色代表“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理念,以橙色代表“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学生之家”的目标,以黄色代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方针,以绿色代表党、政、工、团四个责任主体,以青色代表“文化引领、思想教育、严格管理、真诚服务、科学研究”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以蓝色代表“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宿舍园区管理员”六支队伍,以紫色代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个育人途径。“七彩工程”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桥梁,用心血和汗水孕育学生的“七彩”人生。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院积极开展以大学生艺术节、宿舍文化节、校园读书节、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大赛、百科知识竞赛为内容的“三节三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搭建了九大宣传平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潜移默化激励学生养成“先匠心、后匠人,先修身、后修路”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走进新时代,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学院“三马”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向着建成“行业领先、全国一流、国际可比、具有鲜明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目标奋力迈进!

最新新闻

版权所有 ©2020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东段208号 邮编:611130

联系我们 QQ:1206550156

Email:1206550156@qq.com